top of page

Why? Why not? / 論壇劇場工作坊


曾想過以此為題寫一個劇本,講述一個不斷問為什麼而不會行動的人遇上一個不探究原因而以Why Not 驅動自己不斷嘗試新鮮事物的人的故事。沒想到我竟在一個戲劇工作坊裡,以另一角度體驗Why & Why Not.

試想像,一個六十多人參與的,當你開始活動的時候,叫大家將椅子放在一旁,然後在中間的空間遊走,而當中只有三幾個同學走到中央,你會如何反應?而反過來想,若你是那幾位願意嘗試及參與的同學,你又會如何反應?我不禁好奇,為什麼?

我嘗試以另外的方式鼓勵大家嘗試及參與,好不容易有過片刻的共同參與,但一瞬即逝。當我嘗試邀請大家兩人一組一起活動時,又再只有兩三對同學參加,我不禁發問,為什麼?得到的答案卻是,為什麼不?

好一個答案!不參與需要原因嗎?不合作需要原因嗎?但我好奇,這「為什麼不」的「反叛」是否真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。作為帶領者,我為這種氣氛感到難過,我為他們置身在這種環境、這種氣氛感到難過。

我大膽地作了一個邀請,請不想參與的人退到一旁,唯一的要求是他們不要打擾其他想參與的人,尊重想參與的人的空間及權利。意外地,離開的人只佔不到五份一,但那五份一人營造的氣氛竟令大多數人不敢參與。

故事還沒完結,活動的氣氛變得很詭異,退到一旁的人竟有部份變得很想參與,而選擇留下的人又有大部份沒有積極地參與,甚至影響正在參與的人去參與。為什麼?換來的,還是同一句:為什麼不?

這種氛圍很可怕,因為這種「不合作」的反叛沒有原因,是種為反而反的態度。更可怕的是,這種不合作令合作的人、想參與的人變得很「傻」,似乎在這氣氛下,關心、認真、專注、投入、表達意見是種不合潮流的行為,似乎學生便該如此,沒原因但每人皆如此,所以我也應如此。

工作坊的主題為和諧校園,在「為什麼不」的文化中,怎樣才能和諧?在音樂世界中,和諧的基礎在於不同的聲音能同時發出,但在不發聲的文化中,和諧何以出現?

活動的總結是種表態,對此情況沒有任何感受、想法的人,比出一個手勢來表示,結果沒比出手勢的人佔大多數,我分不清楚這是意味他們有東西想表達,抑或是連比手勢也不參與的一種態度。但活動結束時,有幾個學生主動過來為整班同學道歉,這對我來說,是重要的聲音的表達,他們有人在認真看待他們正在面對的問題,我不禁反覆探問:為什麼?我們的下一代到底在面對什麼?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